翻译标准作为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一直以来备受翻译工作者关注。翻译标准从各自为政的经验总结到最终多元互补理论的形成,反映了中国翻译理念由散乱到统一、由片面到全面、由主观到客观的发展过程。并且中国翻译理念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特色,具有合理性。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国家标准《翻译服务规范第1部分:笔译》(GB/T19363.1-2003)。这是中国翻译行业首部国家标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良好合作和沟通是保证翻译服务质量的必要前提,在开始翻译前应充分了解客户使用译文的目的和特殊需求,并向客户客观地介绍译文质量的等级和合格率,本标准更大限度地消除可能出现的歧义。
翻译服务国家标准明确了翻译服务工作的范围,规范并统一服务的标准,优化翻译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确定职责划分,强调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和服务理念。
标准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作了统一规定,以科学技术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过多方协商一致,由主管部门批准,以特定的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化的实质是 “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标准化的目的是获得更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翻译服务行业制定标准既为了规范企业行为,又可以方便社会公众对业内行为规范的识别和监督。翻译服务的标准化,则旨在标准意识的指导下,管理者规范管理制度、统一技术标准和服务项目、程序与预定目标的设计及培训,向翻译产品的顾客提供统一的、可追溯和可检验的重复服务。
伴随着全球化的脚步,翻译已经成为全世界热门的产业之一。2002年,全球年翻译产值已经达到约227亿美元。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翻译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目前的翻译市场规模已超过百亿元人民币。小到驾驶执照、公证文件和成绩单的翻译,大到筹备国际会议和各类谈判、成套引进设备和技术资料的消化吸收,翻译活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翻译行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很多顾客在寻求翻译帮助的时候,并不了解自己将接触的是一个怎样的行业,也不知道能从翻译公司那里得到什么样的服务。国内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服务优劣无法衡量,优胜劣汰更是无从谈起。客观上亟待一个权威的技术法规来规范翻译服务行业。
2001年8月23日,中央编译局、江苏省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联合多加翻译公司共同发起,在南京召开了全国首届翻译经营管理工作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与会代表谈及翻译市场的混乱和同业竞争的无序,深感问题的严重性,究其原因,缺乏统一的标准是其中之一。随后成立的全国翻译企业协作网(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服务委员会的前身)将制定全国性的翻译服务标准作为工作重点,要求协作网成员单位先统一服务的标准,便于开展成员单位之间的协作和自律。
《翻译服务规范》不仅是中国翻译史上第一部国家标准,也使中国一跃进入世界翻译标准化的先进行列。此外,《翻译服务规范》还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中国第一部以中文和英文版形式发布的推荐性国家标准;在中国国家标准系列中第一次引用;一致性声明;以标准的形式向用户明示规范的翻译单位应为顾客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明确提出顾客满意度是衡量翻译服务质量的标准。
随着时间的推移,翻译服务国家标准的历史意义会愈加彰显。翻译服务国家标准的制定,开启了中国翻译服务标准化的进程;用法规的形式规范市场行为,体现了行业组织在现代经济形式下的作用。翻译服务标准化是推动翻译服务产业和翻译企业的制度创新的基本要素,其目的在于:服务标准化,管理程序化,翻译规范化。
1. 翻译标准在中国三次翻译高潮中的演变
翻译标准是从事翻译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基础。西方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中国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提出以后,中西翻译理论家对于翻译标准进行探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从中国翻译的三次高潮中回顾翻译标准的演变,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便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2. 中国翻译标准的历史衍变
翻译标准作为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一直以来备受翻译工作者关注。翻译标准从各自为政的经验总结到最终多元互补理论的形成,反映了中国翻译理念由散乱到统一、由片面到全面、由主观到客观的发展过程。并且中国翻译理念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具有合理性。
3. 中国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讨论及影响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本文对翻译的定义以及中国近、现代翻译界人士提出的翻译标准进行介绍,并同时就翻译标准在中国的研究及影响进行了探讨。
4.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辜正坤教授首次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他运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多元认识观,对两千多年以来中外翻译理论家一直争执不下的翻译标准问题进行的全新阐释。"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提出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一元翻译标准模式,而且推翻了传统的企图建立一个唯一的能判断一切翻译价值并指导翻译实践的...